影片中导演的不同风格和追求也会带来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特点,不同的片种,喜剧、悲剧、传奇剧等,对电影表演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产生不同的风格。各种戏剧演剧理论,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的演剧理论、莱因哈特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论等,都对电影表演产生过影响,使其形成不同的电影表演风格(特点)。
影视表演的特点:
一、影视表演要求生活化、逼真而细腻
演员表演中任何夸张、过火、失真,都会影响影视作品整体造型的真实性。
让演员表演松弛,克服紧张、做作,轻松自若是导演重要的法宝。正如美国电影明星亨利·方达所说,表演不必夸张,“你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就行”。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演员质朴的表演格外动人。
二、影视表演是非连续性表演影视表演
不像话剧舞台“从头到尾”连续性表演,而是片断式表演。
电影《祝福》中,拍样林嫂是从砍神庙门槛然后倒在大雪纷飞的神庙前死去开始,再拍年轻的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这种时空的跳跃给演员带来了创作上的难度,导演就应启发演员从总体上把握人物,明确地讲解此时此刻镜头的规定情境,讲明角色这时的年龄和各种状态,演员在这一镜头中回应的感受能力。
三、影视表演是一次性创作
演员在影视片(剧)中的角色,一经停机成片,一般都难以重拍。成功的就成功了,否则就成为遗憾。所以人们常说影视片(剧)创作是“遗憾”的艺术,是很难弥补的。
舞台剧演员,如果这一场没演成功,经过调整,吸收上场演出的经验教训,下一次演出就可以得到改正。影视作品,一经进入市场,难以有再修改的余地。因此,导演要帮助演员抓住人物气质、基调和把握动作的贯穿线索,把美好的情景,深情的瞬间把握好。
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成功塑造了白瑞德和郝思嘉的动人形象。他们都是一次性完成的。
李雪健在电视连续剧《渴望》、《水浒传》中的表演,李幼斌在《亮剑》、红日)、《闯关东》中塑造李云龙、张灵甫、李老根的荧屏形象,都令观众留下水远抹不去的记忆。所以影视表演,演员应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