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直露地表现角色所体现的思想、其行为的意图和情感的内在含义的一种表演倾向。演员必然要体现影视片赋予角色的特定作用和某种思想意念,但如表面化地去图解和说明角色的思想,直接表露创作者的意图,即造成角色总体的意念感。如果演员唯恐某个镜头、某一段戏的表演观众看不明白,于是过分使劲地去展现角色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如:他被战友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她对别人的关心是虚情假意的;倘对"感动"或"虚情假意"予以明显外露的表现,则导致具体表演的意念感。(艺考表演)
意念感强的表演往往是肤浅的、造作的和概念化的。应当尽量隐藏起创作者的意图,使它通过合乎角色情理的言行自然流露出来。当代影视表演越来越表现出隐藏意念的倾向。在有些影视流派的作品中,为了突出"间离效果",强调理性化,有意识地运用意念感的表演以达到所需要的独特艺术效果。直接表演结果演员缺乏应有的内心根据和内在体验而去表现剧情要求于角色的结果。
演员如果对人物性格缺乏具体分析和准确把握,仅抓住角色性格特征的一般外部表现,如刚强者昂首挺胸、粗暴者横眉怒目等,即导致直接表演性格。演员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心感受,缺少情绪变化过程,简单化地用某种说明式的动作或表情去表演角色的悲痛、欢乐、愤怒、兴奋等情绪的外壳,则导致直接表演情绪。如:"悲痛"是个一般化的情绪概念,演员要演出角色的这一情绪,就应深入细致地去体会角色具体的情感活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起的悲痛?它在角色内心激起怎样的情感变化:是尽量抑制还是猛然爆发?是在掩盖自己的悲痛还是有意显示自己的悲痛?此时此刻的人物是怎样表达悲痛之情的:是痛极无声还是嚎啕大哭?是猝然晕例还是强自支撑?如果离开规定情境与人物性格,缺乏内心根据,仅仅做出某种悲痛的样子,表演就会流于肤浅一般。(艺考表演)
在影视拍摄现场,导演往往从镜头所需要的角色情绪结果出发对演员提出要求,如拍某个镜头,要眼眶渐渐发红,涌出热泪,泪水从眼角缓缓流下等。演员必须在实拍的瞬间完成镜头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员在拍摄前对角色的情感活动有充分的体会和酝酿,有熟练的技巧,能即时调动自己的感情,适应影视拍摄的特性。西方某些导演把演员作为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活动工具,他们要求演员在摄影机前只是完成导演所规定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