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考官告诉你,如何将故事写得有画面感:
桌子上有一杯饮料。
桌子上有一杯可乐。
有区别吗?当然有。当你读到第一句的时候,脑子里很难形成图像。饮料?什么饮料?红的还是白的?甜的还是淡的?都不知道。
当你读到第二句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就有画面了?杯子里是可乐,是你熟悉的深色液体,杯子壁上似乎还形成了一些气泡,喝进去有清凉的感觉。
好的故事,好的文字,是有强烈的画面感的。
朱自清在《春》中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为什么不说:
果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非要把每种树的名称都写出来吗?是的。非要写出来不可。
果树,是无法形成画面的词。桃树!那就不一样了!一字之差,你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片殷红的颜色,早春的清新空气中,花瓣艳丽,娇嫩,张扬,灼灼其华,昭示着青春气息。
朱自清接着写: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为什么不统称为“果儿”?“果儿”不好,是统称,不是任何实体,不能形成画面。“桃儿”,就大不一样了!
好的故事,好的文字,真的是可以拿来画画的。
古诗云: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不仅是画,而且是动画!
有些词,是天生不具备画面感的。最好不用,或者少用。
比如:“各种”、“每个”、“很多”、“到处”……
到处都是很多的各种人……
你眼前能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什么也没有,只有眼晕,怀疑自己的视觉系统出现了紊乱。
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风》。
有个同学就提笔写了:
风有很多种……春天的风温暖,夏天的风热烈,秋天的风清凉,冬天的风,则送来了皑皑白雪。除了自然界的风,还有社会上的风,每个时代,风气都不相同……
这位同学自己也很沮丧,因为写了几段,就无法写下去了。
这就是因为他写风的时候,脑子里是没有画面,所写的文字也没有画面感。
那么怎样才能有画面感呢?风又是怎样的画面?
其实画面就在你脑子里,你可以闭上眼睛,屏神静气,呼唤风过来,慢慢就有一些画面来到你的眼前了。
这位同学认真思考后,重新写的是:
我闭上眼睛,仿佛看见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了,化成一道风。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去看春天的小草,去听仲夏的雨,在秋叶飘零的时候,去听大地诉说自己的往事,更喜欢在冬雪弥漫的时刻,去拥抱一个温暖火炉,听老爷爷讲一个久远的童话……
于是在童话中,我又仿佛回到了前世:我是风,翱翔在快乐的碧空,掠过幸福的山野,在海洋上驰骋,不管前方有什么阻碍,我都不会停止自己的前行。除非星散了,太阳东升,便躲在云里晒着暖暖阳光做一个关于未来的梦……
最后,她写道:
我一定是一道风,因为我喜欢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样写,是不是非常棒呢?
这位同学不再无话可说,因为她已经把画面感召唤过来了,画面层出,一幅一幅,帮作者彻底打开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综述,高级的画面感,不仅能描绘一个现有的画面,更应该将一个未有的画面,描绘得如在眼前。各位编导生们,想要你们的编写或编讲故事考试拿高分,须展现故事的画面感,拒绝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