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专业的艺考流行多年,无数机构在招生时的宣传口吻都会强调如下字眼:“短、平、快”(培训时间短、专业简单、见效快),“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学”,仿佛只要智商正常的你选择了编导艺考,便从此走上了一条通往好学校的康庄大道。
事实真的如此吗?
相信很多参加过编导艺考的往届学生,都会给出这样一句响亮的回答:
“放屁!“
作为一个经历了十年编导艺考教学的老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所有的编导考生,编导艺考,绝没有这么简单。它不是你听了几节貌似专业的课,读了几本貌似专业的书,看了几部昏昏欲睡的电影,知道了什么是摄影机,知道了什么是推拉摇移甚至蒙太奇,就可以甩着胳膊去应付的考试。绝对不是。
教的越久,我就越感到编导专业的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的发达,各个高校编导专业的要求在越来越高,而备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编导专业,早已不是那个“相貌一般,无甚特长,稍作准备,如愿以偿“的专业,固然它短时间内依旧是你用低分进入更好的大学的捷径,但绝不是一条躺着玩儿就可以溜达进去的捷径,严肃认真的做出充分而正确的准备,才是正道。
请大胆的对跟你鼓吹这个专业简单的老师说“不“,这是你要具备的第一个素质,也是你备战编导专业要做的第一个准备。
备战编导艺考第一步——我是谁?
这是中国现行教育环境中,学生最不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他们早已习惯了各种规定,学校的,家长的,无数人在他们耳边说,你应该怎么样,你必须怎么样,你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你,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你。他们并不关心自己是谁,也没有人关心他们到底是谁。
“自我意识“对于当下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奢侈又最微不足道的词汇。
可是,作为一个要从事编导专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电影和电视行业承担大脑角色的人,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要明确的认识到“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说白了,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很多以为自己拥有“正确三观“的孩子,只是拥有了并不来自思考,而是来自课本、老师和家长的三观。甚至更可怕的是,他们对此并不感兴趣(这是我在接触90后学生多年后的至深感受)。
我时常半开玩笑的说,我们的任务,首先是毁掉孩子们在高中所建立的“三观“,再重新帮助他们建立起新的”三观“,在这个过程都当中,老师只是引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坚决与”人云亦云“决裂,再辅以大量的阅读(电影与书籍),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眼看着更广阔的的世界,继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对于身边世界独特的思维和看法。
所以,备战编导艺考的第一步,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思考,与阅读和积累同步的思考,是要先从拒绝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和大脑空白的傀儡开始,继而建立自己并不成熟却充满个性的价值观,这个专业不怕偏激,不怕尖锐,只怕你不思考,或是成为新闻联播的复读机。
不完成这个蜕变,一切准备,皆是白搭。
在这过程中,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但在初见端倪之后,就会拥有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说到这儿,可能读者会说,好空啊,这点事儿需要说这么久吗?
举几个例子吧,中戏戏文系某年的议论文题目:“人生最重是青春“。你会怎么写?你觉得怎么写会好?你觉得怎么写会和其他一千多人不一样?更直白的问题是,你之前思考过这事儿吗?
北电摄影系电影制作A类2014年的命题辩论考题几则:“军报:信仰共产主义是全宇宙不变的真理,你怎么看?“、”阎连科说:作家是与现实赛跑,但却跑不过现实变化,你怎么看“、”中国媒体都是左派,是不道德的,是不实际的,你怎么看“。孩子,你怎么看?
如果没有属于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你又能怎么看呢?背诵你们政治老师都不相信的政治课本?
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的编导相关专业开始设置命题辩论、命题演讲、议论文写作的考试,越来越多的考官在面试中开始考察考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这是趋势,也是我把“三观“话题放置在如此重要位置的核心理由。
备战编导艺考第二步——积累,大量的积累
从近几年的考试趋势来看,无论是北电、中戏、上戏这样的顶尖艺术类院校,还是设置了编导专业的综合类院校,都不约而同的在开始在考试中淡化技巧。因为他们
越发认识到,技巧,是可以通过短时间的恶补,通过艺考机构的教学假装拥有的。孩子越多的具备这样的技巧,就意味着在进入大学后,老师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消解这些走样的、不伦不类的技巧,这样的工作,辛苦而浪费时间。
艺考培训到底有没有必要,我将另文探讨,但在这里我可以确定的说,只讲技巧的艺考培训将变为落伍的甚至起反作用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孩子会被因此葬送。这句论断,欢迎继续重技巧教学的同行热烈的拍砖,我也将猛烈的拍回去。
近几年,以电影学院为核心的学校对于“文艺与社会常识“考试的热衷极能说明问题。100条选择题,天南海北,上天入地。艺术、政治、经济、生活常识等等等等,考的人眼花缭乱。这在考察什么?积累。一个高中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触觉有多敏感,对于身边事物的兴趣有多强烈。
编剧也好,导演也好,编导也好,一定都是“杂家“,对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是一个一个的侃爷,什么话题都能接上两句。跟你聊体育,跟他聊政治,今天聊茶艺,明天聊京剧,仿佛无所不知。因为,你不知道你明天要去塑造一个什么职业的人物,你要去帮他塑造他的爱好、他的擅长、他生活的一切一切。为了接近他,你只好去接近一个又一个本不属于你的爱好,这便是个积累的过程。
而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代表的一类院校,则更注重考生在文化层面的积累,他们的文艺常识考试,更像是精简版的高中语文考试,注重对成语、诗词、文言文的考察,这是看考生对中国古典文学,说白了是这么多年来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因为他们坚信,文化积累不过硬的考生,一定搞不好戏剧、电影这种跟文字关系密切的专业。
综上所述,一个“文艺常识“考试,便道出了艺术院校对考生积累的重视,而这种积累,总结起来包括以下的积累:
1、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积累。煎鸡蛋要用冷油还是沸油?西红柿的原产地在哪里?这些也许你对生活对一点兴趣就可以知道的东西,你愿意去了解吗?
2、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与积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根植于我们的社会土壤,你对这篇土壤上发生的大事小情有了解的兴趣吗?
3、对娱乐八卦的关注与积累。娱乐八卦同样是影视作品市场运作的一部分。
4、对当下艺术界的关注与积累。这好像不必说了。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是你否了然于心。这些积累标志着你是否真的热爱这门艺术。就像你喜欢一个姑娘,你会去了解她的一切一样。要像爱那个女孩一样爱这门艺术。
5、对文学、艺术经典的关注与积累。
关于备战文艺常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我将另文详细阐述。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讲。随着一些传统重技巧的考试项目的逐渐淡出,新的考试类型更是体现了艺术院校对考生积累量的关注。
北电戏文在多年前就取消了完整影评的写作,而新的考察方式在全国呈现出扩散之势,它用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在电影方面的积累和认识,注意,是基于积累的认识。
2014年北电戏文策划专业复试第二题:请列举自2002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口碑与票房俱佳的中国电影,并简述理由。
这则题目很明显是在考察学生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及电影本身的关注和积累,你看过多少电影姑且不论,时下最流行的电影你总该看过吧?你看过之后,总该经历了一定的思考,也应该在网上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和评论文章,继而将它装进了你的积累库吧。在这道题目面前,一切技巧都是白扯,最重要的是,你的积累库里,是有东西的,并且你可以轻松的调阅他们。
大部分考生在考试中暴露的最严重的问题,并非是分析准确与否的问题,首先是由于积累量不足,所列举的片例严重重合。除了《西游降魔》就是《失恋33天》,除了《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致青春》,仿佛中国电影市场自2002年起来,就没出过几个像样的电影。
请考虑一下阅卷老师的心情。看着这些成千上万的雷同卷,若是你,你烦不烦。
2013年北电戏文策划专业复试的题目同样是这样的思路,题目大致为,一位知名编剧为成功的电影故事制定了包含几个关键词的电影,如故事核、情感浓度、人物设置等等,请根据每个关键词列举一部电影,并简述理由。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电影积累,并且在看电影时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和思考,又如何去回答这些问题呢?单凭你的老师讲的那些“影评十大招”、”影评降龙十八掌”能否解决问题呢?
毫无疑问,在这个段落,我们讲到的就是电影的积累,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首先要提高观片量,然后才是对电影的认识和思考。这种对电影的大量阅读大概来自于以下范围:
1、近一年上映的最新国内外电影,尤其是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电影。
2、近几年在各大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或虽未获奖但具有强烈话题性的电影。
3、在电影史每个节点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比如法国新浪潮时期的《四百下》、《精疲力竭》,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等等。
4、在著名的IMDB250这样的榜单中提及的电影。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在讲述积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电影的阅读量,极为重要。在阅读之后,如何将这些电影真正纳入自己的积累库呢?我觉得,重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看电影时所记的笔记,重要的人物,重要的细节,重要的情节点,重要的环境,甚至是吸引你的台词、环境等等等等,电影看得越多,能记的东西就越多。
2、看完电影之后的资料搜集,包括对导演、编剧、摄影这些重要主创生平以及创作经历的了解,在豆瓣、时光网等等网站浏览他人对于该电影的评价,并能够从别人的评价中甄别、总结出自己的认识。
3、延伸阅读。如果你对这部电影甚且满意,能否找来这些主创的其他作品,或是同类型的作品,或是同时期的作品来进行延伸阅读,继而进行对比阅读,以一个清晰的逻辑逐渐拓展自己的观片量。
以上罗列的各点,同样适用于对书籍的阅读。而对书籍阅读量的考察,是中戏戏文系、国戏戏文系等学校在面试中最重要的考察内容。
书籍的选择,尽量以国内外经典名著为主,体裁并不局限于小说,剧本、散文、诗歌都可以在阅读之列。而我们容易忽视的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这并不意味着为考试而看书,这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去关注的中华瑰宝。
备战编导艺考第三步——你爱上这门艺术了吗?
从事艺考这么多年,见了那么多的学生,纵然每个人在进门时都告诉你,我喜欢这门艺术。但事实是,你连这门艺术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就谈何喜欢,谈何热爱呢?或许,你只是喜欢某个明星,喜欢某部电影,喜欢某个综艺节目罢了。最主要的是,你喜欢这门艺术可以让你用低分去上大学。
出于升学捷径的考虑而选择艺考的学生,占去了我这上千学生中的90%以上。
教学这么多年,我已经毫不在意学生们参加艺考的初衷,但大学里的老师们,尤其是越好的学校的老师们,却并不会如我般释然。他们坚定的相信,这门充满了魅力的艺术,可以像吸引他们一样,吸引很多人爱上这个专业,爱上这门艺术。所以,在
他们挑选学生的时候,是否能看到真挚的热爱,有时候会超越一切的标准。因为唯有热爱,会让学生倾注一切的热情,而他们自身的缺陷,却可以通过大学四年,通过他们来自于热爱的投入来弥补。
所以我想说的是,你因为升学压力而来,我们都能理解,但如果在备战艺考的过程中,你仍然坚定不移的将它作为捷径,企图找到某种九阴真经式的秘籍就能轻松考上个好大学,恐怕是越来越难。
培养对这门艺术真正的热爱,是你无法逾越的关卡。事实是,当你经过了足够的积累,看到了足够多的电影与书籍,试着开始用自己的目光和思维审视这个世界,你应该可以发现这门艺术无尽的魅力。
当然,一些有能力的老师,也可以甚至会专门培养起你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当你真正具备了热情的时候,他的教学与你的备战,都算是正式进入了正规。